PARITY BUILDING
中海总局“十四五”劳模专题丨靳宝年:在海水与钢铁间锚定攻坚坐标
发布时间: 2025-08-26 来源:
2023年初春,海风裹挟着潮气掠过天津南港工业区的项目工地。靳宝年踏上这片工地时,脚下的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正面临施工瓶颈——作为中国与马来西亚“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项目,这座即将成为国内单期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厂,承载着区域发展的保障大局。此刻他心里清楚,自提上行囊赶赴项目的那一刻起,这份关乎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的责任,就已沉甸甸压在肩头。
(1)
2022年9月,靳宝年接到任命,牵头负责南港海水淡化项目输水管线和取水头部议标工作。经过多轮谈判拉锯,项目于同年12月实现中标。“靠的是对成本的精准测算,还有对施工技术的十足底气,这才让我们有了谈判优势。”靳宝年如是说道。
在他的回忆中,输水管线穿越安盛路的设计方案曾一度濒临停滞。现场勘查时发现,该路段西侧埋有4条220kv高压电缆。原设计方案采用大开挖方式,保护高压电缆方案需要采用打桩挑梁工艺,但管线北侧紧邻高压天然气管线,打桩施工根本无法实施。更为棘手的是,4条高压电缆的使用单位明确拒绝了该项目施工保护方案,工程就此陷入停滞。
施工遇阻是常态,精准判断症结方能破局。在准确判断技术难题后,靳宝年的团队随即制定出了替代方案,采用拉管工艺:“下穿水闸20m,入土到出土565m,由河道下方通过,精准避开高压线位置。”这一方案得到了设计院采纳,顺利破解施工困局。
老问题刚解决,新难题接踵而至。在随后的取水头施工中,受当地施工船舶条件及设计工艺限制,水下PHC桩打设成了难点。经过多轮技术论证,团队决定放弃水上打桩船方案,改为搭设施工平台,采用陆上施工代替。调整后不仅保住了施工质量与工期,更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
铺设管线顺利贯通,与此同时,项目实现高风险作业零事故,整体工期缩短30%,为项目总增收超5000万元,显著提升了整体利润率,为195天的奋战工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
多年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设计、施工、管理的深刻理解,正是靳宝年破解难题的不二法门。
2022年初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六港池工程进入施工关键期,项目团队面临施工与防疫的双重考验,作为项目经理的靳宝年倍感压力。随后的五个月里,他带领30余名施工船员,在严格落实防疫要求的同时保障施工不停歇,期间完成了工程总方量的一半以上,为整个工程的验收投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技术创新是工程提质增效的核心。项目团队利用CAS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精准定位浅点,根据浅点分布合理调配施工船舶,减少扫浅时间,确保投产工期。同时通过数据模型控制超挖量,有效节约施工成本。最终,团队在15天工期内完成了55万平米的清浅任务,且一次性通过验收。凭借“硬核”品质,六港池工程接连斩获“2021年度全市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建设市级‘示范工地’”“2021年度公路水运市级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达标项目”“2023年度水运交通优质工程”等称号,成了当地工程质量的标杆。
(3)
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靳宝年从青涩新人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他编写的《填石层地基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填石层地基地下连续墙施工工法》,先后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和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二级工法奖。
如今的他,更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鼓励指导员工参与到方案定制、风险管控、成本核算等流程工作,并针对不同岗位定制个性化培养路径,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十四五”期间,经他一手培养的十余名项目骨干,跟随着总局承接起更大规模、更高难度的“一带一路”上的国家级重点工程。
如今,包括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项目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已陆续投产,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创新水平以及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靳宝年带领着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推动中海总局向“技术型、国际化”高端工程服务商稳步迈进。
(4)
提问1:您主导的项目中哪个最能体现个人价值追求,选择它的关键考量是什么?
靳宝年:我认为是天津海水淡化项目。这个项目从议标议价到竣工结算都是我亲自主导的。一个项目从议标时的方案打磨、议价时的博弈平衡,到施工中的难题攻坚,再到竣工结算的细节敲定,就像看着一个“婴儿”从孕育到成长、最终独立落地的过程,每一步都浸透着主导者的心力。195天完成13km双管管线铺设,实现了业主的通水目标,得到了业主的一致认可;取水头按期完成,实现了业主的按期投产。这种“全周期主导”的经历,要求我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商业博弈、资源协调和风险预判。
提问2:面对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您认为必备的核心专业能力需要有哪些特质?
靳宝年:我认为面对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需要具备专业技术深度+跨专业的广度+实践经验的积累+充分的交流沟通。以南港海水淡化项目为例,我们拿到图纸后对此区域施工的复杂性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梳理,再充分与业主沟通,让业主确切认识到施工的复杂性。随后,利用我们专业知识推荐另一种工艺——拉管工艺,紧接着我们会与管委会进行沟通,变更管路线路,实现拉管工艺实施。这整个过程也充分印证了上述四个方面。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充电”,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通过“碎片化学习+系统梳理”实现我们专业知识的再更新。
提问3:在“传帮带”过程中,如何通过项目实战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为骨干?
靳宝年:最好的传帮带,是让青年员工在项目结束后,不仅能说出“我在这个项目做了哪些工作”,更能说出“我在这个项目走了哪些弯路,下次哪方面能做得更好”。言传身教,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让青年员工看到对待工作的态度,从思想根源上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敢于压担子,允许犯错误:首先让其负责一个小分项,帮助其把握大的方向,激发他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锻炼执行力、领导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层层加压,使其茁壮成长。
(完)